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岁月回眸

时间:2021-07-21 09:20:05


 


  ○1947年12月,刘伯承在皖西给军民作报告


 


  ○太湖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


 


  ○皖西流通券

  随着1947年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委的成立,皖西解放区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而且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加强财经工作,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解放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

  1947年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委及皖西行署、皖西军区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但决定成立中共皖西区委,却是在这几天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太湖县刘家畈高干会议上。

  这一年的8月2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腹地。10月底,刘邓大军指挥部转移到鄂豫皖边的太湖县刘家畈。11月9日至12日,刘邓首长在刘家畈胡氏宗祠主持召开了有第三纵队旅长以上干部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高干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三项决定:成立中共皖西区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分别在皖西区党委、军区、行署之下设立皖西一、二、三3个地委、3个军分区和3个专员公署;同时作出了兵力集结和分遣的决定。

  “刘家畈高干会议,是刘邓大军从挺进大别山到走出大别山这一战略链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不仅成立了皖西区党委,而且将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为开创大别山解放区、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实行战略再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因为如此,刘家畈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据中共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2019年11月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纪念馆开馆时,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开国上将李达之女李彤妍等革命后代出席开馆仪式,刘蒙不仅向纪念馆捐赠了历史资料和文物,还赠送了他亲自为纪念馆题写的对联。

  随着皖西区党委和各地委的成立,各县民主政府或办事处也迅速成立了,并建立和发展了各级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在区党委的领导下,皖西解放区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取得立足生根的重大胜利后,敌人极为惊慌。蒋介石在1947年11月下旬特地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白崇禧统一掌管豫、皖、鄂、湘、赣5省军政大权,并集中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优势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皖西区党委和皖西军区领导皖西军民配合主力部队,采取“避广(桂系)打土(顽),积极消灭反动地方武装”的斗争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解放区;并组建一个支队到巢无地区,以山外斗争配合山里斗争,在宿松、岳西、潜山、霍山、舒城等地取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最终,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大别山军民共歼敌1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的这次全面围攻。

  而在对敌斗争中,皖西区党委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方针、政策和斗争方式。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以进一步拖走拖散敌人。主力撤离后,国民党军在皖西地区以优势兵力实施春季大“清剿”。皖西区党委和皖西军区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游击战争,用灵活机动的小分队与敌辗转周旋,避开敌人主力,主要打击国民党地方保安团队,并将政权建设、发动群众和武装斗争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最终粉碎了敌人的春季“清剿”。6月上旬,国民党军又发动了“夏季扫荡”。为加强反“扫荡”的力量,皖西军区将所属的二十、二十四、二十七团集中起来,形成了对敌斗争的有力拳头,并且在8月15日将所属的3个团正式编成皖西军区独立旅;各分区也先后将基干团和县、区武装集中起来,作为各自的主力部队,坚持保卫解放区的斗争。随着中原战场国民党军主力大量被歼,驻皖西的国民党正规军被迫分批撤离,皖西地区的形势开始全面好转。

  土地改革作为头等任务

  土地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根本。早在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就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废除一切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施政纲领。在此纲领下,各解放区都把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作为头等任务。11月30日,皖西区党委就印发了《关于创建皖西解放区的方针指示》,用以指导解放区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

  皖西区党委提出土改的基本方针,除了彻底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及其经济制度,解除封建精神束缚外,还提出坚决依靠贫雇农,以他们为土改的基本力量,并且要求放手把民主权力交给农民,彻底走群众路线,保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为了提高干部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和政策水平,1947年10月21日,舒城县委召开首次土地工作会议,制定出土地法实施细则11条;独山县在举办200多人的训练班后,成立土改工作队;太湖县委举办土改干部短训班,重点学习形势和政策,掌握土改中有关划分阶级成分,分土地、分五大财产、不准挖底财等政策,明确如何宣传、发动群众,消除群众怕变天的顾虑以及如何走群众路线、执行政策和纪律等问题。各地县负责人都亲自参加土改,随时指导工作。”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说。

  从1947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皖西解放区的分田分地运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到1948年3月,皖西已在50万人口的腹心区分了田,控制区和游击区的土改也普遍展开,或进行了先期动员准备。

  “土地改革的初步实行,推动了农村政权建设,在解放区普遍建立了贫农团、农会组织,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更激发了群众参军、支前的热情,促进了各级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的发展。”据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介绍,仅金寨县1947年第四季度就有500多农民参军,使全县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到1000多人。

  多种方法加强财经工作

  除了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外,皖西区党委还领导全区军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在秋收秋种季节,尽可能调剂种子、耕牛,动员部队参加抢收抢种,号召群众多翻耕、多积肥,鼓励开荒;特别是,还组织了生产救灾和劳力互助活动,成立代耕委员会或代耕小组,帮助军烈属和困难户恢复生产。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皖西区党委对城乡工商业也给予扶持和保护。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皖西区党委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一些工厂、作坊和商店,扩大内外交易,“特别是有的地方还成立工商联合会和供销社,促进生产和消费,使市场逐渐繁荣,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皖西区党委还加强了财经工作。据史料记载,1948年7月上旬和11月,皖西区党委分别召开了两次财经工作会议,主要精神是发展生产,整顿财政,建立健全财政机构和经济制度,培养财经干部,加强出入口管理,重视做商人的工作。各地党委、政府还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征收财粮的范围、任务和方法,总体要求是减轻群众负担。到1948年底时,全区财经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地处鱼米之乡的皖西四分区,财经状况较好,不仅保证了自己的必要支出,还在大别山区部队和机关极为困难之际提供了大量援助。

  为了加强财经工作,皖西区党委还开展了一项特别的业务——发行皖西流通券。据史料记载,1948年秋,国民党政府在政治、军事节节溃败的情况下,运用金融、货币手段对解放区进行经济掠夺,使人民群众深受其害。为了维护解放区人民的利益,发展生产,稳定金融,势必要发行自己的货币。1948年8月,中州农民银行正式成立,并在中原各解放区发行中州币。但因敌人封锁,加之路途遥远和发行量不足,并不能满足各解放区的需求。为此,中共中央中原局在8月指示,可自行印制发行一定数量的以银元为计量单位的辅币流通券作为过渡。由此,皖西流通券应运而生。

  “皖西流通券共有5种面额,分别为伍分、一角、二角、二角伍分、伍角,它的票面是以银元为计算单位,和银元的比值是1∶1,即10角流通券可兑换银元1元。”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告诉我们,由于皖西流通券能够保证兑现,信誉极好,深受皖西根据地老百姓的信赖和积极支持,很快流通于整个皖西革命根据地。

  皖西流通券在市场流通了几个月后,随着皖西解放区逐渐和鄂豫皖苏解放区连成一片,华北、中原解放,各野战部队陆续来到皖西,各种货币便开始流通起来。虽然皖西流通券发行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但它迅速在皖西解放区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市场,为后来人民币的发行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在皖西区党委的领导下,皖西解放区的各项建设和工作稳步发展,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有资料表明,到1948年10月,皖西区党委辖4个分区,20个县,64个区,拥有控制区、游击区人口192万。

  □程堂义 王伟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程堂义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