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岁月回眸

时间:2022-05-27 15:20:29

  

QQ截图20220526170406.jpg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亳州的民间收藏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陶瓷、中外钱币、竹木骨雕、皮影脸谱、老式大石磨、雕花大木床等等都成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宝物”。 刘学增就是亳州市民间收藏爱好者之一,他一辈子痴迷于的“宝物”则是民间老物件,用他的话说,这些生活中老物件也凝聚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穿越千年的记忆

  55岁的刘学增是一位文化人,更是一位在民间老物件收藏研究方面有着雄厚实力的文化保护人。早在1988年他就开始收藏,如今已有27年,收藏的民间老物件有1000多件。刘学增的收藏很特别,他钟情于民间老物件,而且只收不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抢救”,因为这些东西正在走向消亡。

  走进他的收藏间,老红木坐垫、竹木骨雕、皮影脸谱、老式大石磨、雕花大木床、大红花轿等等,真是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为之惊讶。

  刘学增藏有一个龙凤大花轿,古人结婚时用的,其构成特别,图案装饰内容丰富。“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大气辉煌,雕花非常精美,是过去大户人家物件,充分显示了古人的创作智慧。”刘学增笑着说。

  刘学增还收藏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石碾槽,“通常石碾子以圆形居多,使用时用牲口拉,而这个碾子外形像一个小船,这是以前穷人家买不起牛,槽内放一个穿木柄的石磙,两个人各站一边,同时用力推动石磙在槽内来回滚动给粮食脱壳,这种罕见的碾槽真实反映了历史上贫民的生活状态。”

  “在与河南交界处的龙庄里,我找到了这个碾槽。”刘学增说,买是买了,可如此重量的物件该如何搬运回亳州呢?“当时我找了5个人和我一起运出了村子,后又找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将这个碾槽搬运回亳州。”前些年,刘学增收藏的各种民间老物件在深圳展览,一位深圳人出价 5000元购买这个碾槽,被刘学增拒绝了。

       收藏之路的苦与乐

  谈起收藏之路,刘学增也是津津乐道。27年来,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各个地方,但凡遇上喜欢的,小到一本书、大到几十公斤的石碾槽,他总是想尽办法带回家。尽管一路艰辛,他却乐在其中。

  上世纪80年代末,很多人还没有收藏的概念,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物件的经济价值。刘学增也是,不过他却非常喜欢收藏这些老物件,只要自己口袋里有几个闲钱,就会不停地买。 

  刘学增收藏的大量民间老物件,现在很少能见到了,而为了这些,多年来刘学增除了家中的几间房子之外倾尽家财。刘学增的妻子说,“只要见到喜欢的东西,他借钱也要买。”

  在妻子眼中,丈夫刘学增就是一个十足的“痴”。“他有时候出去一找就是一天,不到天黑不知道要回家。”妻子讲述了他对老物件的痴迷。而每当丈夫在外面“淘”到一件心仪的物件回到家中,总是爱不释手,乐得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有时候可以在老物件前端详好几个小时。

  当问及家人对他收藏老物件的态度时,刘学增非常欣慰地说:“收藏老物件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妻子不但不反对我找,还经常帮忙打理这满屋子的物件。”  

  27年来,收藏老物件,成了刘学增生活的乐趣,用他的话说,岁月不可留,而过去生活中的所有物件,却以其缄默的存在真实地诉说着往昔岁月。不同时代的物品汇集而成的,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痴迷收藏只因喜欢

  “华物识缘家,不识莫忙结。”刘学增搞收藏27年,这十个字是他一贯的准则。如今的亳州收藏圈,各类藏家近万人。涉及十多个收藏大项,收藏爱好者们经常会一起做研究,而一些稀有的老物件却只能在刘学增这里找到,对此,很多人都愿意出高价钱购买,甚至不止一次的登门拜访,但一样被刘学增婉言回绝了。

  “27年收藏的东西太多,但却都是我的至爱,无论丢了谁,心里总会过不去。”在刘学增看来,民间老物件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喜爱,是因为在这些老物件上记载了距今近千年的历史文化。而在历史的时光中,老物件曾受无数伤害,几乎流失殆尽。因为自己的绵薄之力,如今它们在众人的凝视中,重新发出了灿烂的光芒,也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生活民俗与农耕文明的传承。

  “无论这些老物件它们原来在何处,但是今天,它们已经成为亳州民间收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巨大作用。”刘学增告诉记者,收藏老物件不仅陶冶个人情操,更表达了一个普通人为国家而藏、为民族而藏的拳拳之心。

       另类的历史博物馆

  “幸福是千百年来人们不变的向往,所以老旧的器物才如此值得人们珍视。”刘学增向记者这样说道,“过去的人用智慧和双手编织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对于物质实用性的追求,在这些旧器物上都能得到最初的满足,这也是上一辈的爷爷奶奶们的生活艺术。”

  “每一个老物件中,我们能触摸到往昔岁月的痕迹,这是新东西无法承载和提供的感性记忆。它们是一个个另类的历史博物馆,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温馨回顾的机会,对旧事、旧物,亦是心灵与往昔、今日的链接。”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过去,多年来,刘学增总是义无反顾地将老物件的收藏进行免费展览。刘学增介绍,安徽省安徽画廊、深圳国际荔枝节、江宁会馆等等展馆,都曾大量展示过自己所收藏的老物件。

  如今,刘学增仍然致力于自己的民间老物件收藏事业,在改变人们对物质生活认识的同时,也提升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每天忙碌之余用心查阅资料、分类归档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多年来的收藏经历,也让刘学增受益匪浅,“收藏的东西多了,我就进行了分类,节日民俗、时令民俗、生活民俗等等。”

  刘学增说,与其说搞“收藏”,不如说“抢救”,为了搜集这些物件,他不计钱财,这种痴情,是对民间物件的大爱,是为了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留下来,传下去,留住古人的“根”, 让后人记住“根”。

  现在,刘学增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个民间博物馆,让更多人和他一起分享这些老物件,并通过这些老物件,激活消失的记忆,感受博大而久远的民俗文化。

来源:亳州文明网  作者:王红燕 李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