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 皖人要闻

万众共同学文化 千家一并除文盲

时间:2020-05-28 10:25:58

  

1963年合肥市工业干部培训班结业三队合影

中共合肥市委员会批转市委扫盲领导小组《合肥市扫除文盲规划(草案)》文件(1956年)

《合肥市1956-1960年扫除文盲工作规划》

1958年,合肥市教育局编印《扫盲跃进同音字认字表》,供郊区农民使用

扫除文盲奖状(1958年)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就有4亿多文盲或半文盲,比例高达近80%。扫盲也就成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当时的合肥,青壮年中文盲也占到了67%以上。那么,合肥是如何消灭当时这只发展道路上“拦路虎”的呢?

  解放初合肥青壮年67%是文盲

  据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就有4亿多文盲或半文盲,比例高达近80%。文盲成为当时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也就成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新中国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活动便在全国展开。为了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在1952年11月专门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并在1956年颁布了《扫除文盲的决定》,更是把扫盲提高到了国家发展大计。

  全国如此,合肥当然也不例外。在合肥市档案馆,我们就查阅到了一份1956年11月28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员会批转、市委扫盲领导小组起草的《合肥市1956-1960年扫除文盲工作规划》的文件。通过这份文件我们了解到,“1956年全市居民中有青壮年74973人,其中文盲、半文盲50114人,占比达到67%以上。”而如果按照职业来分的话,市区级机关团体中干部6914名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320人,占4.6%,比例最小;其次是职工,20712名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12532人,占60.39%;4515名青壮年手工业工人中,文盲、半文盲2810人,占62.2%;而比例最高的则是青壮年农民,26589人中文盲、半文盲有20231人,占到了76%。

  在这份《规划》中,还提到了“扫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复杂的任务”,因为通过以上的一组数据,我们发现扫盲“不仅涉及范围广,有郊区、市区、工厂、企业,而且对象复杂,有干部、工人、农民、市民、船民等;更为重要的是,群众对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参差不齐,有的要求迫切,有的暂时还不愿意学习,有的有思想抵触情绪,有的有实际困难不能入学等等;同时大家都没有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开展扫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多种形式来扫盲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但合肥的扫盲工作早在合肥刚解放不久的1949年5月就开始了。

  据档案记载,1949年5月,为配合扫盲活动,合肥市文化馆开设了“工人识字班”,一开始仅有40人参加学习,一年后,自愿报名参加扫盲学习的人员增至近300人;到1952年8月已达600人;1956年高潮时达到10多个班八九百人,而合肥市文化馆也成了合肥市扫盲活动的主力军之一。

  由于工友们解放后政治上翻身,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因此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于是合肥市文化馆根据工人职业的不同,先后开设了早、中、夜3个班,后又分为早校、夜校。参加早校学习的主要是浴业、理发业及修路工人等,夜校学习的多为店员、运输业、烟厂、印刷厂、纺织厂工人,其中店员、浴业工人居多。当时业余学校除开设识字、读报、算术等课程以及唱歌、体育活动等,还教授一些思想课和时政知识等。

  除了合肥市文化馆开设的“工人识字班”外,各级工会还配合有关部门,在职工中开展以扫除文盲为主的职工文化教育。据档案记载,1949年下半年,合肥一中、二中、市文化馆、市二小、四小、七小、九小、初小等相继兴办工人夜校;1950年2月,合肥市工人教育委员会成立,决定上半年由各市立中、小学及市工会、劳动局等单位举办23个成人学习班,并抽调专职干部进行具体领导,所需经费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科安排解决。为了鼓励职工学习,市工会还会同市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政府教育科,在1952年2月召开了一次600余人参加的学习庆模大会,表彰学习模范45人。

  而关于扫盲活动如何进行、师资配备、标准和目标等问题,《合肥市1956-1960年扫除文盲工作规划》中也都做了具体规定。事实上,在扫盲活动中,人民群众也创造出很多很好的学习形式。比如工矿企业采取“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当时合肥市文化馆就在班与班之间开展了“红旗学习竞赛”等活动,在良好的气氛中完成文化教育任务。

   从文盲到黑板报通讯员

        中共中央、国务院1956年颁布的《扫除文盲的决定》中,要求“各地按照当地的情况,在5年或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农村识字标准是1500字,能够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账,写简单的便条,会做简单的珠算;工人识字标准是2000字左右”。通过几年大规模扫盲活动的开展,合肥市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据档案记载,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合肥市文化馆“工人识字班”的学员们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不识字的能识字了,识字不多的达到了小学文化程度。大多数工友学会了写信、写便条、写通知,有的还能写报告和文章。甚至早、夜校中还有十多人当上了黑板报通讯员,通过写稿子反映工人生产、生活、学习情况。到1951年底,有60多人通过扫盲到了部队、机关、企业等部门工作或加入土改工作队,少数人转到工农速成学校继续深造。

  而在1953年,由中共合肥市委开办的机关干部扫盲识字班中,有45人离职学习,解决学习识字问题;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工农干部,经考试合格,参加市政府文教科主办的机关业余学校学习,经两年学习后提高到了高小毕业文化程度。

  “万众共同学文化千家一并除文盲”。从1949年到1964年十几年的扫盲活动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而合肥市的扫盲活动,不正是这“罕见现象”的一个缩影吗?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程堂义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