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梅清山水册页纸本水墨纵26.9cm横18.5cm浙江省博物馆藏
题款:瞿山清钤印:去盈(白文正方)、柏枧山口人家(朱文正方)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
来源:美术报日期:17-08-29 17:11
文学家、画家木心曾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清新淡雅的味道,不挣扎,不狰狞,不恐慌。再回首千年前,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独自坐在幽深...
来源:人民网日期:17-08-23 10:30
夔龙纹青铜钲(网络资料)
1981年10月,宣城孙埠乡正兴村农民挖沙时,发...
来源:皖南晨刊日期:17-08-17 10:15
通高50.6厘米,舞修31.2厘米,舞广19.4厘米,铣间41厘米,鼓间26.6厘米。2002年马鞍山市经济开发区出土。现藏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
合瓦形,甬中空通于内腔,铙体以云纹和连珠纹为界栏将钲部分割成左右两部分,主纹为双细线勾连雷纹,正中为形似兽目形凸起...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8-15 17:05
通高84.2厘米,舞修45.3厘米、舞广32厘米、铣间60.5厘米、鼓间43厘米。2008年青阳县新河镇陀龙大撩湾出土。现藏青阳县博物馆。
合瓦形,八角形甬,中空通于内腔,有旋,口中部略收呈弧形。铙体以云纹为界栏,将钲部分割成左右两部分,每部分有上中下三组,...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8-14 09:52
蔡昭侯墓出土乐器甬种十二件,编镈八件,编钟九件,钲一件,錞于一件。其中甬钟为吴王光嫁女于蔡的媵器,钮钟八件为蔡昭侯申自作之"行钟",镈钟八件是蔡侯申自作之"謌(歌)钟"。镈钮为四龙组成的蟠龙纹,正鼓部有六条龙,左右各三条。是这一时期楚系编钟的特点。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8-11 16:28
口径6.5-11.2,高11.8-19.3厘米。1991年凤阳县两河一路水利工程出土。现藏凤阳县文物管理所。
钮钟共八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长方形钮,篆、枚间隔,篆部和鼓部都有纹饰。三枚一组,缀于间...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8-09 09:52
钟,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种计时工具。其实,在古老的中国,最早的钟是一种打击乐器,见证了华夏民族绵延几千年的音乐史以及“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史。在世界音乐史上,最有名的“钟”要数战国早期的文物——“曾侯乙编钟”,它以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
来源:合肥日报日期:17-08-10 10:23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用于祭祀神祇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从早期文物造型看,就符合“外方、内圆、牙身”特征,具体玉器文物在不同时期,即使在同一时期或文化,因不同地...
来源:潜山县文物局日期:17-07-11 10:27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其历史延绵至今已有5000多年。“完璧归赵”,这个记载于《史记》中、发生在战国时的历史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历史上,蔺相如从秦国带回赵国的“宝贝”,相传正是楚国丢失的天下奇宝——和氏璧。作为玉璧的一...
来源:合肥日报日期:17-07-10 16:08
资料图片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敦是古代王侯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青铜器。肥东县的一个战国墓葬就出土过陪葬用的青铜敦,这个青铜敦与其他珍贵的陪葬品被掩埋在地下数千年,直到2007年才重见天日,成为历史的又一个实物见证。
状如圆球的青铜食器工艺了得
...
来源:合肥日报日期:17-07-07 10:10
核心提示:良渚文明最典型的器物,就是玉琮。这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中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由于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玉琮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渠道,“内圆外方”又被理解为“天圆地方”,为古代中国人奉行几千年的世界观注入文化基因。玉琮。刘浏摄
...
来源:扬子晚报日期:17-07-12 11:08
最早的青铜器皿,多与卜事、祭祀、宴享有关,故有着大量的食器,用以盛放、进献食品,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崇。豆是商代出现的盛食器,专门用于盛放腌菜和肉酱之类的腌食,并于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行。《孟子》里“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豆就是盛羹的食具...
来源:中国文物网日期:17-07-06 10:20
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
来源:凤凰国学日期:17-07-05 10:53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砧板是少不了的,而且大多为木制圆形。那么,我国两千年前的砧板是什么样子呢?安徽省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战国时期的砧板———青铜俎,为人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俎(音阻)...
来源:人民日报日期:17-07-04 17:10
商周是我国青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周代实行宗法制,形成了囊括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一整套的等级森严的制度,史称“礼制”,青铜器被视为礼制的最高代表。秦汉及其以后,青铜器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7-03 09:59
文物简介
夔龙纹铜簠(fǔ):1984年11月利辛县张村镇出土,西周时期文物,重4.6千克,青铜食器。器身四周饰有28个夔龙纹和24个乳钉纹。上有盖,盖与器身形状、大小相同,上下对称,合为一体,1992年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
夔凤纹铜簠:1984年11...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30 11:10
青铜礼器蹲人龙耳簋通高17厘米,口径17.1厘米。1987年宿县褚兰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
器作圆形,无盖,直口微敛,弧腹,喇叭状圈足,口腹间有龙形双耳,双角高耸,口衔器口,两目圆睁,龙身饰鳞纹,尾上卷,龙背蹲踞一人,曲膝面朝外,双手后背,头稍昂。...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29 10:44
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和鼎一样,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
青铜礼器兽面纹簋通高18.8厘米,口径27.2厘米。1965年屯溪奕棋机场三号墓出土。现藏安徽博物...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28 11:17
通高23.1厘米,口径15.4厘米。1944年阜南县朱寨月牙河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
折沿外侈,上立双弓耳,颈部束收较长,斜直壁,上部稍小,腹下分档,浅袋足,锥形足较矮,中空。颈饰变形兽面纹(旧称夔纹),腹部对应三足饰三组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地,兽目间设...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27 10:05
高48厘米,口径28厘米。1995年颖上县王岗镇出土。现藏颖上县文物管理所。
甑鬲连体,侈口束腰,索状立耳,鬲部分档,柱足,腰间有箅。口沿下饰三组兽面纹,腹饰一周蕉叶形龙纹,鬲部袋腹饰牛首纹。
甗为大型蒸器,上为甑...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26 16:46
高51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45.5厘米、足高33.5厘米。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
战国后期楚国宗庙祭祀礼器饪食器,圆口、方唇、束腰、平底、方耳外撇、三蹄足。腹部外置四兽,攀沿探首,仿佛在窥探鼎内的香肴;与双耳垂直的内...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23 10:14
通高11厘米,口径10厘米。1976年寿县构杞魏岗出土。现藏寿县博物馆。
子母口,器身作半球状,兽首作羊首,羊角向后卷曲,羊脯凸出于鼎外。有盖,盖面有鼻钮,盖后伸出部分作方尾。钩状三扁足。羊角饰点线纹,方尾饰云雷纹。
本器1976年出土于寿县构杞魏...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22 11:11
通长16.5厘米、重137克。1953年安徽巢县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此带钩钩头为兽首,钩身为条棒状,钩身下中部是圆形柱脐。钩面饰嵌金银丝相互交错的网状几何纹,柱脐面错金“大吉羊”隶书铭文,具有典型的西汉特征。
带钩最早...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22 10:46
軎长11.7厘米、外端圆径3.9—4.2厘米、内端圆径6.3--6.4厘米、辖长7厘米。1977年长丰县杨公乡出土。现藏长丰县文物管理所。
该軎(音:卫)是战国晚期青铜车轴饰件,呈筒形喇叭口状,外端细,内端粗。軎身浮雕兽首,张嘴突目,显得十分威严。軎外侧平面饰火焰...
来源:中安在线日期:17-06-19 17:32
1988年初夏的一天,含山林头当地的一位农民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挖沟引水时,偶然发现了这件青铜鼎并上交的,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和在发现青铜鼎的地方进行了试掘,没有发现别的遗留物,这样排除了是墓葬或窖藏的可能性,推测可...
来源:含山博物馆日期:17-06-01 11:18
商晚期三羊罍,主题纹饰为饕餮纹,地纹为云雷纹。
饰有螺旋纹的马家窑陶瓮
吉祥纹饰系列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广泛使用的“祥云”图案,其设计灵感来自商周时期的“云雷纹”。“云雷纹”是我国使用最悠久、用途最广泛、变化最复杂的传统纹样之一,...
来源:广州日报日期:17-05-31 11:07
此鼎直耳,圆腹,圜底,窃曲纹,平盖。盖中置一直纽,盖面饰一圈窃曲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填以目形纹。这种纹样在西周中、后期青铜器上常见,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青铜鼎的腹部饰有一周蟠虺纹带,是鼎的主题纹饰,也是青铜器...
来源:新浪日期:17-05-27 10:07
屯溪弈棋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新安江流域上游,经多次调查钻探,发现这里是一处土墩墓群。1959年至1975年间,随着机场扩建和当地农民的烧窑取土,共发掘清理了八座墓葬。土墩墓是吴越民族特有的葬俗,其特点是在平地上封土成墩,从外形上看,土墩多呈圆形,其存续时...
来源:新浪日期:17-05-25 10:33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安徽的古代青铜器与黄河流域的青铜器一样,发展很早,其造型、纹饰早与中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又呈现出地区的独特风格。穿越历史,感受国宝,观赏安徽出土的古代青铜鼎,使我们从一个艺术的侧面看到一个地方青铜...
来源:新浪日期:17-05-24 17:10
点击更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