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区域文化

时间:2023-02-14 10:11:38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安徽省第二届花鼓灯会组委会编《东方芭蕾——安徽花鼓灯》(1992年11月)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安徽省文化厅 安徽省旅游局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举办〈安徽省花鼓灯会〉的通知》(皖文群图字(1989)第076号)

  你一定听过芭蕾舞的盛名,欣赏过四小天鹅的曼妙,那你是否知晓,就在我们身边静静流淌的淮河,孕育出了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艺术——花鼓灯。它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汉族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形式,被评价为“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花鼓灯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获得如此评价?又是如何从草根走向世界的……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一同走进安徽省档案馆,通过馆藏档案一探究竟吧。

  花鼓灯的前世今生

  “为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民间花鼓灯艺术遗产,展现创作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推动花鼓灯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和我省旅游事业的发展。经磋商决定: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旅游局、蚌埠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4月22日联合举办《安徽省花鼓灯会》。”正如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1989年档案《关于举办〈安徽省花鼓灯会〉的通知》所记载,第一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应运而生,从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推广弘扬花鼓灯艺术的热潮。

  “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这是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之后写下的《舞者词》一诗。说到花鼓灯,自然要先说说它的起源。花鼓灯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相传大禹带领先民治水,采用“决口疏河”的办法根除了水患,深为人们尊敬和怀念。于是在山上盖了禹王庙,编创了乐舞《大夏》以颂其功,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便有了花鼓灯。

  花鼓灯的起源虽为传说,但淮河两岸是乐舞之乡却是不假。花鼓灯为何会在淮河流域盛行呢?其实,花鼓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逢年过节,农业丰收时花鼓灯更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庆祝的同时,百姓感谢神灵赐予的丰衣足食,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据《凤台县志》记载,凤台花鼓灯在清光绪之前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较为丰富的舞蹈和锣鼓。清光绪年间,凤台县玩灯闹元宵的风俗很盛,规模庞大。群众在新春佳节,通过玩灯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活动密切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逐步发展成为淮河两岸人民节庆、春会、庙会、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一种人们玩乐的形式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灯歌中唱道“玩灯的共有千千万,都是淮河两岸人”,可见当时花鼓灯演出的热闹景象。

  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花鼓灯艺术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成为淮河两岸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从草根走向世界

  千百年来,花鼓灯的舞蹈为何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源于融合。纵观花鼓灯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花鼓灯对外来舞蹈文化的吸收、融合,取其精华,有选择性地加以借鉴,让自身得以丰富发展,正是有了“融合”的血液,才让花鼓灯艺术经久不衰。

  在馆藏档案《在安徽省花鼓灯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90年)中,时任安徽省花鼓灯会会长徐景仁在开幕式上说了这样一段话:“花鼓灯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虽屡经风雨,却深深根植于淮河流域的千里沃土中,艰难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扶持下,花鼓灯被全国著名舞蹈家公认为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代表,不断加以研究、提高,使之从乡村走进了都市,在文艺的百花园里茁壮成长、争奇斗艳,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对民间艺术的高度重视下,“花鼓灯”歌舞艺术几经挖掘整理,去粗取精,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参加地区乃至中央歌舞艺术汇演,还走上了国际艺术舞台,花鼓灯艺术迎来了高峰期,花鼓灯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花鼓灯的声誉,近几年来,已冲出国门,享誉海外。1989年,我省以中国少儿民间艺术团的名义,应邀赴土耳其参加了国际少儿艺术节;1991年,我省又以中国民间艺术团的名义,应邀赴西欧的葡萄牙和北非的摩洛哥进行了演出。这些出访任务,我们所带的都是花鼓灯节目。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除此之外,我们还受到了阿尔及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家的盛情邀请。”安徽省档案馆馆藏安徽省第二届花鼓灯会组委会编《东方芭蕾——安徽花鼓灯》(1992年11月)中记载道。

  悠悠岁月中的传承

  花鼓灯传承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打磨完善和丰富,已经成为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杂技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花鼓灯也由一个地方民间舞种,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命名了“花鼓灯生态保护村”,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8日,热情激荡的花鼓灯锣鼓节奏在北京“鸟巢”内铿锵响起,鼓架子翻飞腾挪,兰花翩翩起舞,绚丽的色彩飘飞旋转,掀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演出的中场高潮。2010年6月23日,花鼓灯又舞进了上海世博园,在上海世博会的“安徽时间”里大放异彩。

  “如何传承下去?”是花鼓灯艺术绕不开的话题。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花鼓灯从草根走上舞台,随着花鼓灯艺术的不断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项传统艺术。为了促进花鼓灯的传承,老艺术家们也不遗余力,手把手教学,让花鼓灯艺术原汁原味地代代传承。

  “花鼓歌儿满天飞,好像淮水滚滚来。”古老的花鼓灯之树,正绽开出一朵朵鲜艳的新花,相信未来花鼓灯这块“文化瑰宝”将会更加绚丽多彩、绽放光芒。 □王晓峰 (本文由闫大钊审核)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王晓峰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