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皖人故事

时间:2022-04-24 15:30:23

  承庆堂是一个入选“安徽老字号”的亳州品牌,由清代亳州名医李泓德于清光绪十六年创建,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古代医馆,讲究前堂后厅各挂一块匾额,“承庆堂”也不例外,悬挂于后厅的匾额目前陈列于华祖庵中医药博物馆内,前厅那块则随着承庆堂的销声匿迹而遗失。

  机缘巧合,那块遗失的匾额于近日重现亳州,并被承庆堂第五代传承人李铭泽发现认回。这块老字号匾额背后的医药传奇故事和陈家匾铺的兴衰历史,也引起了后人的关注。

  李泓德为患者就诊时留下的珍贵老照片

  承庆堂展厅一角

  承庆堂遗留下来的部分药具

  承庆堂遗留下来的部分药具

  一块老字号匾牌重现亳州

  很多人只知亳州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却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安徽老字号”品牌——承庆堂。作为皖北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承庆堂不仅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沉淀的药都老字号,它还承载着一段凝聚着几代人梦想的药香传奇故事。

  承庆堂国药号的创始人李泓德,生于清咸丰年间,亳州谯城人,其父亲李金樽是清代亳城名医。道光十四年,进士赖如兰为李金樽题“承庆堂”匾额,寓有“秉承精粹,普庆苍生”之意。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行医中,李泓德发现膏药对大多肌肤之疾及心腹之患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经反复研究,炮制出了治疗风湿骨病的李氏膏药。此外,他还对针灸、跌打损伤等医术颇为擅长。后来,李泓德在豫东老太康城东大街开办一家小药店,曾仿效华佗亲自试膏,立下了“吾膏必吾先贴之”的规矩,以确保用膏安全。

  开业之初,药店前店售药,并由李泓德坐店应诊;后店设为作坊,炮制中医膏方。在前店应诊时,李泓德对患者宜针则针、宜药则药,诚心救治。穷人到店治病,他非但分文不取,甚至还给一些资助。并立下店规:救死扶伤,医者天职,穷汉吃药,富人拿钱,世代相传,牢记心田。在后店,他研制生产了30多种膏、丹、丸、散,其中以五毒膏最为著名,主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脊骨损伤等。这些药品闻名遐迩,曾经行销豫、皖、鲁、陕一带。

  在华祖庵中医药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承庆堂医馆遗留下来的药柜、药具、药书、匾额等物品。正厅展出的是承庆堂的前店情景,上面悬挂着四位传承人的照片,下方立着清末时期的药柜,每个小抽屉里都有四个方格,方便存放药材。药柜侧面印有“站柜留心”字样,意思是,抓药时一定要留心留意,精准把握药的数量和种类。

  古代医馆,讲究前堂后厅各挂一块匾额,“承庆堂”也不例外。后厅匾额便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这块,前厅那块在民国时期日军侵略中国时,随着承庆堂的销声匿迹而遗失。改革开放后,承庆堂膏药经过卫生部门批准,恢复生产,得以重新发展。李泓德后人在老家亳州开设药店,传承李泓德膏药技艺。

  “幸运地是,遗失的那块匾额于几日前重现亳州,目前已重回李家。”承庆堂第五代传人李铭泽说,那块匾额是他在市区都市之光酒店旗下的一个店面展厅里看到并认出的,据说是都市之光酒店负责人从南方市场买回。得知该匾额真正的主人为承庆堂后人时,该负责人便拱手相赠。

  承庆堂与陈家匾铺的渊源

  在“承庆堂”所有匾额中,华祖庵中医药博物馆内的是最经典的一块。记者注意到,该匾额长2米多、宽1米多,以质软、耐腐蚀的松木为材质,全部为手工雕刻。四周刻有五个蝙蝠,寓意五方来福,中间刻有聚宝盆、摇钱树等。落款处还有“国学”字样,从中可见题字者对李金樽先生的敬仰之情。

  “前堂和后厅两块匾额是李家自己找人制作的,主要为了当招牌悬挂。其实,带有‘承庆堂’字样的匾额不止这两块,总的加起来应该超过十块,其余匾额均为患者所赠,相当于现在的锦旗。”李铭泽告诉记者,因为承庆堂医馆高明的医技在当时家喻户晓,为很多患者治好了疑难杂症,出于谢恩,部分患者便制作承庆堂匾额赠给医馆。目前,这些匾额只有两块仍保留在李家,其余均不知所向。

  说起匾额,不得不提及位于北关老街洪济桥的原陈家匾铺,悬挂于承庆堂后厅的那块匾额,就是陈家匾铺最经典的传世之作,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方能完成。

  “这块匾额不仅雕刻技艺独具匠心,镶嵌工艺也十分独特,据说匾额的底色为红色,将贝壳打磨后密密镶嵌在匾额上,闪闪发光,十分耀眼,寓意‘光宗耀祖’。至今,匾额上仍能看到残留的硬壳碎片。”李铭泽告诉记者,他找回来的那块匾额被陈家匾铺后人陈士斌看到后,一眼就被认出是陈家匾铺的手艺。

  陈家匾铺亦是亳州历史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它创立于康乾时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生意红火时有百十号人,除了自家人参与书写及后期制作外,还在当地聘请了师父徒弟十几人,家里还雇有奶妈、厨娘。在皖北亳州方圆几百里,匾铺独此一家,宫殿祠堂庙宇商铺或大户人家的厅堂匾额均为陈家“振兴匾铺”制作。

  陈家匾铺兴盛之时,匾额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官府门第匾额、寺庙宗祠匾额、功德声望匾额、书斋堂号匾额、医德教泽匾额、贞节贤孝匾额、婚喜寿庆匾额等。匾额文字多拜求文人书写,集书法印章、雕刻工艺制作于一体,大都辞藻华美、书法精湛,由此可见当时繁荣兴盛的亳州老街景象。

  与承庆堂的命运一样,陈家匾铺因遭到破坏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荡然无存,其业务被后来的国营亳县木器厂部分业务所取代。

  陈士斌说,陈家匾铺的事情他所知甚少,只听父辈们聊起过,曾在陈家匾铺做工的师傅很多,后来他们都去了木器厂。陈家匾铺的工艺有些已经失传,不过在浙江和江苏一带仍有传承。陈家匾铺消失后,曾留下一些“匾茬子”(没有制作完成的匾额木板),炎夏之夜,儿时的陈士斌就是睡在“匾茬子”上长大的。

  清代国医馆将现北关老街

  位于华祖庵中医药博物馆内的承庆堂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是2015年政府出资设立的。该展厅占地200多平方米,收藏了药械、医案、药方等200余件承庆堂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蕴涵着一个故事,都能让后人从中感受到亳州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

  据记载,李泓德去世后,其子李玉峯继承父业,他善于汲取前人的经验,又能自出医术,擅脊骨损伤、筋骨疼痛等中医外科的治疗。承庆堂第三代传人李成华对膏药熬制方法屡次推敲改进,调整了下丹的剂量,在熬制膏方实践中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膏药熬制技艺。

  如今,作为承庆堂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李铭泽父亲和李铭泽正精研医理,弘扬祖业,运用祖传秘方,在治疗上形成了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完善了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父子二人还在亳州经开区开设承庆堂国药股份有限公司,除了生产祖传膏方外,还立足当地,将产品扩展至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养生滋补类膏方和风湿骨病系列膏方。目前,李铭泽正准备和某中医药大学开展合作,对现有膏方的剂型、有效成分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膏方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膏方的质量和品质。

  一个典藏,一段记忆,承庆堂折射出了亳州历史上众多悬壶济世、恩泽苍生的杏林身影,以及“华佗故里、中华药都”几千年来“药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场景。

  “承庆堂国医馆旧址位于北关老街爬子巷,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亳州承庆堂中医药文化,我市准备在旧址上恢复承庆堂国医馆旧貌,让后人看到一个真正的清代时期的承庆堂国医馆。”李铭泽说。

  今年的两会上,“筹建亳州匾额博物馆”也被参会者列入提案内容。不久的将来,有关亳州匾铺的历史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后人所熟知。

来源:亳州文明网  作者:郭玉岩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