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首页|安徽发布|省政府网微博|中安在线微信|中安在线微博

设为首页

英文|简体|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 > 地名探究

时间:2021-01-29 14:54:16


       说到油坊巷,今天年轻的合肥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西起宿州路东至逍遥津那条窄窄的巷子,道路两端的牌子清楚地写着 " 北油坊巷 " 四个蓝底白字。按照常理,有 " 北油坊巷 " 就应该有 " 南油坊巷 ",只是已经难觅踪影,因为它已经融为今天的桐城路的一段。

  壹


      据民俗专家牛耘先生生前介绍,原先南北油坊巷真的都有油坊,城里的居民和周边乡下农民既可以去那里买油,也可以用菜籽、大豆、芝麻换油。至解放前夕,老城区还有两家私营手工榨油的作坊,其中一家就坐落在北油坊巷里。

  除了油坊,附近的几家钱庄也很有名,比如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办的一家 " 德和庆 ",老板是徽州商人曹浩云。

  钱庄鼎盛时期,曹家积极参与地方的公益事业,或捐资助学,或捐输赈灾,或筑路修桥。据曹家后人文章所述,在明教寺一进山门的左侧墙上嵌着一方高五尺的青石碑铭:" 重修藏经阁记 ",碑文记载了明教寺藏经阁因兵燹遭焚毁募捐重修的经过,最后镌刻着捐资人的堂号。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李府,第二位就是 " 德和庆 "。

  曹家长子名叫曹伯衡,曾经在合肥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人送外号 " 曹大派头 "。

  牛耘先生曾对我说:" 解放前,曹大派头做过两任县长,回到合肥后,气派十足,走到哪儿别人都忙着给他端茶倒水。他在饭店吃完饭招呼结账时,习惯性地给出一块袁大头小费,久而久之,老百姓们就喊他‘曹大派头’了。"

  时过境迁,如今的北油坊巷当然已经难觅旧时光景。

  贰

  桐城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原有的老街老巷次第连接起来逐渐修成的,现在的庐江路至长江路这一段,昔日就叫南油坊巷。

  老合肥李道鸣先生深情回忆他在南油坊巷居住的情景,那还是上世纪 50 年代,南油坊巷的巷子很破旧。当时他家有一个大四合院,前后院都有闲地,前院种有青菜,后院有一棵大枣树,大枣树那面有一截围墙,围墙之外是一家印刷厂。

  大枣树给李先生的童年带来了几多欢乐,春天听小鸟在大枣树上歌唱,夏天他和小伙伴们在大枣树下乘凉、捉迷藏,最开心的要数秋天了,大枣树上结满了脆甜的大青枣,每天都会盼刮风,只要一刮风,成熟的大枣就会劈里啪啦落得满地,大家抢着捡枣吃。

  他记得大枣树很粗壮,几个小孩拉着手才能围住它,它孤零零地长在四合院里,生命力很强,枝叶繁茂着呢。许多小鸟在它的树杈上搭窝,也就成全了南油坊巷里那些淘气的小子了,他们经常爬到树上去掏鸟蛋,有的煮了吃,有的带到学校去玩。

  如果让时光倒流 20 年,桐城路由环城路直到长江路绝少见到三层以上的建筑,那时的它是青涩的。环城路至庐江路段坐落着剧团、小学、军营和印刷厂,窄窄的道路两旁除了几扇大铁栅栏门遥遥相对,更多的空间是高高的围墙将彼此的院落分隔。庐江路至长江路段两边虽然多是低矮的民房,但木板门后庐州人家的生活却充满着真实的、鲜明的嬉笑怒骂 ……

  南油坊巷里还有一处让人难忘的地方,说起它的原名南油坊巷小学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说起合肥八中那就如雷贯耳了。

  合肥八中的前身是万慈小学,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源于山东济南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在合肥设立了分支,几经觅址、搬迁,第三次是将道院设在南门龚大房,即今天的老八中校址。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庐州城上空响起了 " 取缔封建迷信 " 的口号,道院慑于革命威势,改称为合肥红卍字会,作为慈善团体,取得了合法身份。当时的安徽省长、后又当上南京行政院赈灾委员会主席的许世英,还专门拨款资助合肥红卍字会。事实上,合肥红卍字会也做过许多施粥施药的善事,特别是 1930 年合肥大旱和 1931 年合肥大水,受灾群众从合肥红卍字会那里得到了一些救助。日军侵占合肥期间,合肥红卍字会通过关系疏通,在八中那里设立难民营,收容了部分难民,并供给食宿医药。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安徽省军政机关进驻合肥,为保持房屋产权,合肥红卍字会在此处创办了私立万慈小学。

  解放后,万慈小学改名为南油坊巷小学,1957 年迁至金寨路 174 号,更名金寨路小学,即以后的 46 中。而在万慈小学原址上,创办时原系半日制的高小毕业生补习班迁入进来,原名合肥市第六初级中学,1956 年 10 月改名为合肥市第八中学。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柳丝 安娜

24小时新闻排行